哦!笨蛋水母
OBDSM.COM

秦皇岛字母圈厌女症

“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连家务都做不好,以后怎么当人家媳妇?”

秦皇岛字母圈厌女症

“她被骚扰?那肯定是她自己不检点,穿得太少了。”

“她能升职肯定不是靠本事,说不定背后做了什么小动作。”

“女人年纪大了还不结婚,肯定是挑三拣四,眼光太高。”

生活中类似的带有厌女倾向的言论其实并不少见,它们看似是随口一说,实则是将女性的价值捆绑在婚姻、生育、外貌、顺从等单一维度上,否定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多元可能性,也折射出对女性群体的不尊重与偏见。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女性也会有厌女症;并且大多数厌女症在男性身上其实是以“喜爱女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且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有厌女的心理存在。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什么是厌女症?

“厌女症”,被用来表达人们对女性的蔑视、贬低和物化的态度和意识。

在传统的父权制性别二元论中,男女两性的位置是不对称的:社会秩序的权力主体是男性。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需要通过男人的认同来“成为”自己的性别身份。

也就是说,男人需要得到同性集体的认可“成为男人”,而通过一致化地将女性作为性的客体,是性的主体者(男人)相互认可和团结的基础。

这个过程中,“女人”被当作(性的)客体予以认可。

这与我们所看到的其他形式的压迫、歧视都是相似的,譬如白人曾通过奴役黑人而“成为白人”、譬如通过“团结一致”霸凌转校生的校园小团体。

而来自女人的认可,是男人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之后,伴随得到的“奖励”。

厌女症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厌女的表现形式远比“厌恶女性”的字面意思要广泛和复杂。

首先,大多数的厌女行为不是直接通过厌恶或贬损女性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厌女的言论和行为表现也并不都是很激烈的。

甚至在表面上看来,很多厌女者是关心和喜爱女人的。

更多的厌女行为,其实隐藏在一些我们不易察觉的、被称为“微小侵犯”的行为中。

因此,不仅是厌女者身边的人难以识别,而且大多数有厌女行为的人,在主观上都意识不到自己的厌女行为,他们不觉得自己厌恶女性,反而觉得自己对女性非常关心和喜爱;而且他们做出厌女行为的对象,也很有可能就是自己深爱的人。

比如,一些厌女者并不会公开表现出对女性的歧视、敌意、暴力等等,他们看起来非常绅士,对女性彬彬有礼。

他们可能永远都在吃饭时是买单的那个人,并认为买房买车养家是自己的义务。

* 厌女者通常有一套对于男/女性的标准,有很多“应该”和“不应该”:

他们认为的女人属性(女人应该/男人不应该)包括:柔弱,情感丰富,马路杀手,做家务,工作稳定,化妆打扮……

他们认为的男人属性(男人应该/女人不应该)包括:勇敢,坚强,逻辑性强,开车技术好,经商/从政,打拳击,赚钱养家……

在这一套标准之下,即便他们对女性的语言和行为看起来是关心的、充满爱的、希望得到对方认同的,这些行为的实质都是对女性的贬抑,是将女性放在次等的地位去看待和利用,将她们看作是工具,特别是令男性“成为男人”的工具之一。

即便是在被女性吸引的时候,男性也只是通过对女性的占有来证明自己的吸引力,进而确认自己的主体性。

将女人看作是满足男性欲望的工具

当厌女者对女性进行物化时,他们脑海里构建起的性观念呈现出极为鲜明的以男性为中心的色彩。

在他们扭曲的认知里,男性被视作性欲望的绝对主体,是性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发起行动的一方 ;而女性则被无情地贬低为纯粹的客体,仅仅是男性满足自身性需求的一种附属品。

他们坚信女人在性生活里存在的唯一价值与意义,就是迎合并满足男性那无穷无尽的性渴望,女性自身在性方面的需求、感受和意愿统统被选择性无视。

也正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他们在对待性的问题上衍生出了极其不合理的男女双重标准。

在他们看来,男性性欲旺盛,四处猎艳、拥有多个性伴侣是一种彰显自身魅力与能力的行为,不仅没有任何不妥,甚至还值得在他人面前大肆吹嘘、引以为傲;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们将女性的贞洁捧上神坛,认定只有保持绝对的贞洁才是一个好女人应有的品质,一旦女性在性方面有任何所谓“越界”的行为,便会遭受铺天盖地的指责与批判。

在恋爱关系或者婚姻生活中,这种双重标准体现得淋漓尽致:厌女者觉得男性偶尔出轨是可以被理解和原谅的,不过是男性魅力的一种“正常”外放;然而女友或者妻子哪怕只是有丝毫出轨的迹象,都会被他们视为不可饶恕的背叛,会引发他们极度的愤怒与不满。

女性也会有 “厌女症”

在传统的性别观念认知框架下,大众对于厌女现象的关注往往聚焦于男性群体,仿佛厌女是男性专属的一种偏见行为。

然而,性别研究领域不断深入的探索与剖析逐渐揭示出,女性同样可能陷入厌女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之中。

如果你是女生,可能或多或少有过被母亲或身边的同性朋友劝说过的经历:女孩子还是要学习做家务,女孩子不要找太辛苦的工作,女孩子还是要早点结婚生孩子,女孩还是要离家近一点…… 说话的人,实际上已经把女性放到了被贬抑的地位上。

在家庭环境里,母女之间的这种交流常常被视为一种生活经验的传递,母亲可能是基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出于对女儿的保护心理,给出这些建议。

但从性别平等的视角去审视,这些话语背后隐藏着对女性能力和发展空间的限制,将女性局限在传统的家庭角色范畴内。

而在女性朋友之间,这种看似善意的劝诫,有时也反映出一种群体性的自我矮化,大家在不经意间强化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你可能也会不自觉地自我嫌恶,比如曾想过“做女人真倒霉,下辈子要是个男人就好了”。

甚至,女性努力奋斗成为“女强人”,也有可能是自我厌恶的表现。

比如有的女生会称呼自己为“女汉子”或者“活得像男人一样”—— 当用一个男性的词汇来自豪地称呼自己时,恰恰是她们认同男性社会价值、认为男性是更高等的群体,并希望能向男性靠拢、拥有男性的优点的表现。

厌女症是怎么发生的?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从古至今的文化都很容易见到厌女的观念。

在我国古代,总结夏商周的历史时就会说“红颜祸水”,认为是妲己、褒姒等妃子导致了王朝的覆灭;潘多拉则是希腊神话中的“祸水”,给人间带来灾难和不幸。

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体系中,我们与性、色情相关的脏话也更多地针对女性,比如“x你妈x”、“撕x”、“婊子养的”,都是以女性和女性的性器官作为贬损的对象。

①历史文化的遗留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如同一条坚韧的绳索,紧紧束缚着女性的发展。

在古代社会,这种观念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家庭中,女性往往被要求遵循“三从四德”,从父、从夫、从子,一生都处于从属地位,几乎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利。

在教育方面,女性也被剥夺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盛行,使得女性在知识获取和思想发展上远远落后于男性。

这种不平等的观念不仅限制了女性的个人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和评价,为厌女症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宗教教义和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厌女的观念。

在某些宗教中,女性被视为罪恶的源头,是导致男性堕落的诱惑者。

在《圣经》中,夏娃受蛇的诱惑偷吃禁果,被认为是人类原罪的起源,这一故事将女性描绘成了引发灾难的罪魁祸首,加深了人们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

在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打开了魔盒,释放出了世间的所有灾难,同样将女性与灾难联系在一起,强化了厌女的文化根基。

这些宗教和神话故事在社会中广泛传播,深入人心,成为了厌女症的文化土壤,使得人们在潜意识里对女性产生了负面的看法。

②社会结构的影响

现代社会虽然在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为厌女症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在政治领域,男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女性的政治参与度相对较低。

根据国际议会联盟的数据,截至2024年,全球各国议会中女性议员的平均比例仅为26.5%,这表明女性在政治决策中的话语权严重不足,难以对社会政策的制定产生实质性影响。

在经济领域,同样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距。

女性在就业机会、薪酬待遇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职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障碍,难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资源和支持。

这种权力和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使得男性在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容易产生对女性的轻视和歧视,认为女性是不如自己的弱势群体,不值得被尊重和平等对待。

③个人心理因素

个体的成长经历、家庭教育以及个人挫折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厌女心理的产生。

一个在重男轻女家庭环境中成长的男孩,从小就被灌输“男孩比女孩更重要”的观念,可能会形成对女性的轻视和偏见,在日后的生活中,这种观念会影响他对女性的态度和行为。

如果一个人在感情经历中遭受过女性的拒绝或伤害,可能会将这种个人情绪泛化到整个女性群体,产生对女性的仇恨和厌恶。

这种因个人经历而产生的厌女心理,虽然具有个体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问题,它使得个体在面对女性时,容易受到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无法以客观、平等的态度去看待和对待女性。

如何面对厌女症?

当我们遭遇厌女言论或行为时,首先要保持清醒的认知,明白这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对方的偏见在作祟,不要因此否定自己。

如果对方是无心之失,我们可以温和地指出其言论中的不当之处,比如当有人说“女人穿衣服就是给男人看的”,我们可以回应:“我穿衣服是为了让自己开心,这和别人无关。”

如果遇到恶意的攻击或歧视,我们要勇敢地反击,不必因为“顾全大局”而忍气吞声。

在职场上,如果因为性别被不公平对待,要敢于向相关部门反映;在生活中,如果遭遇贬低和骚扰,要学会保护自己,必要时寻求法律帮助。

同时,我们也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相互支持,形成一股力量。

当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反对厌女症时,这种声音就会越来越有影响力,让那些持有偏见的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写在最后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说“女人读那么多书没用”的声音,本质上是怕我们看清世界的真相;那些评判“你穿得不像个好女人”的目光,不过是想用规训困住我们的脚步。

我们这代人正在做的,从来不是和某个具体的人较劲。

是当妈妈说“女孩子稳定就好”时,我们试着告诉她“我的人生可以有另一种活法”;

当同事调侃“女强人都没好下场”时,我们用业绩证明专业与性别无关;

当网络上充斥着对女性的恶意揣测时,我们依然敢大大方方地追求野心、表达欲望。

其实厌女症最狡猾的地方,是让我们在某些时刻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我太敏感了?是不是我真的做错了?

但你看,从古至今,女性从未停止过冲破牢笼——从争取受教育权到踏入职场,从打破“相夫教子”的单一剧本到定义多元的成功。

我们每一次对偏见的反驳,每一次坚持做自己的勇气,都是在给后来的女孩铺路。

或许到最后会发现,真正的平等不是让所有人都认同我们,而是我们终于可以不在乎那些不认同的声音。

毕竟,女性的价值从来不需要被赋予,我们本身就拥有定义自己的权利。

这条路很难,但你要记得,你从来不是一个人在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笨蛋水母 » 秦皇岛字母圈厌女症

笨蛋水母

真实 稳定 安全 健康

品牌道具同好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