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老男人说:
不管怎样,你最好都结婚,如果你找到了一个好老婆,你会幸福;
如果你找到了一个不好的,你会成为哲学家。
这个老男人叫苏格拉底。
Hhhhh~
婚姻这件事,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变得越来越成“谜”。
“离结比”冲上了百度热搜。
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仅为610.6万对,同比下降20.5%,而离婚对数却高达262.1万对。
离结比高达57.5%,这意味着每100对夫妻结婚,就有57.5对离婚。
这还不包括通过法院判决的离婚案例,如果再加上法院的那批离婚数据,可能每3组家庭有2个是离婚的。
婚姻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了婚姻,似乎大部分人都不得不妥协许多,但我们究竟能不能从中得到许多?
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婚姻的一些研究。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装不下矛盾?
传统婚姻里,夫妻更像 “命运共同体”:男人是 “养家的顶梁柱”,女人是 “持家的内当家”,两人通过角色互补完成生存协作。
这种关系模式下,个人感受往往让位于家庭功能,哪怕情感疏离也可能为了孩子、名誉或经济捆绑继续维持。
但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从小就在 “你要成为独特的自己” 的教育中长大,他们对 “自我边界” 的敏感度远高于父辈。
婚姻中常听到这样的表述:“他总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我”、“我需要独处的空间,但她觉得这是冷暴力”。
这种对 “自我完整性” 的坚持,本质上是心理发展的进步——我们终于敢承认 “我需要被看见”。
但另一面是,当两个高度强调自我的个体相遇,磨合成本会指数级上升。
此外, “情绪容器” 概念在此刻显得格外尖锐 ——一个人能否容纳关系中的负面情绪,决定了婚姻的存活率。
有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一对夫妻因为 “牙膏该从中间挤还是尾部挤” 的琐事爆发离婚大战。
外人看来匪夷所思,深层原因却是丈夫长期忽视妻子的情绪信号:“我真正在意的不是挤牙膏,是他永远把我的话当耳边风。”
这种 “情绪积累 – 失望放大 – 彻底绝望” 的过程,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情绪耗竭循环”。
当代人的情绪容器为什么变 “小” 了?
社会节奏加快让我们长期处于 “心理过载” 状态,工作中的压力、社交中的伪装已经耗尽了情绪管理的能量,回到家后很难再对伴侣的负面情绪保持耐心。
就像一个装满了水的杯子,任何一点波动都会溢出 —— 而离婚,成了快速清空杯子的应激反应。
好的婚姻更好,坏的婚姻更坏
尽管离婚率一直在上升,从平均数上看,婚姻的确比过去更脆弱了;但对于那些仍然存续着的婚姻来说,婚姻的质量和满意度都要大大高于几十年前。
在这个年代,当我们置身一段美满的关系中时,它会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快乐。
密苏里大学的Christine M. Proulxdui进行了一项研究表明,婚姻的质量能够影响个人生活的幸福程度,即那些身处更幸福的婚姻中的人也会更加快乐。
此外,他的研究还显示,这种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比起20多年前来,在今天,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处,使我们更快乐。
为什么好的婚姻会变得更好?Eli Finkel认为,最关键的变化在于,我们对婚姻的期待变高了。
在一段婚姻中,我们想要满足的需求更多。
而这或许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而然形成的。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Andrew J. Cherlin提出,人们的婚姻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制度婚姻
人们对婚姻的需求主要停留在基础的需求上:两个人共同生产,比较容易实现衣食无忧,拥有住所,安全免遭侵害,以及生殖的目标。
对于制度婚姻的夫妻来说,两个人的亲密只是共同生存之外的附加奖赏,而不是主要目的。
②友伴婚姻
随着经济的发展、制度的稳固,婚姻的重心逐渐转向了亲密和性的需求,双方开始注重爱与陪伴。
③自我表现婚姻
现在,人们越来越需要在婚姻中自我表现、感受到尊重和自身的成长。
婚姻的制度色彩前所未有地弱化了,人们更多地将婚姻看作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手段是可供选择的。
我们在婚姻中对于自我表达的需要是前所未有的。
年轻人和老一辈人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他们在婚姻中不再愿意“将就”,不肯迫于种种原因,待在一段不那么完美的婚姻中。
Paul Amato和Alan Booth的研究显示,有三分之二的离婚并不是由于虐待或严重的矛盾造成的,那些夫妻的婚姻在旁人看来并不坏,他们只是在一段时间后自然而然地分开。
在友伴婚姻及自我表现婚姻中,我们选择的伴侣,是那些真正能满足我们精神需要的。
也因此,那些能够成功的这两类婚姻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提升是远胜于从前的制度婚姻的。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心理学家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中提出一个残酷的真相:浪漫爱情的保鲜期平均只有18-30个月。
但传统社会用 “白头偕老” 的神话掩盖了这个事实,让人们相信 “婚姻中的平淡都是不正常的”。
当代人在互联网的轰炸下,见过了太多 “完美爱情范本”:短视频里永远有浪漫的惊喜,电视剧里总有心有灵犀的默契。
这种 “理想化期待” 与现实婚姻的落差,催生了大量 “失望型离婚”。
有调查显示,“感情不和” 成为离婚的首要原因,其中70%是因为 “觉得对方不像以前爱自己了”。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爱情叙事的祛魅。
当我们不再相信 “一次选择定终身”,反而更可能建立健康的婚姻观 —— 把婚姻看作一份 “动态契约”:我们可以一起成长,如果成长的方向背离,也能体面告别。
就像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的:“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我完整和独立的前提下,与他人合一。”
如何拥有幸福婚姻?
①心理视角
能够预测一段浪漫关系是否能维持多年的幸福和稳定,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对象的人格特质,TA所拥有的个性和价值观。
因此,当你考虑和一个人步入婚姻时,除去浪漫的因素,你还得学会理性分析,考察对方的人格特质。
你需要找一个“宜人性”、共情力相对较高的伴侣,而不是那些神经质、情绪不稳定、易怒的人。
②浪漫视角
你需要找一个真心相爱的人作为伴侣。
尤其是在最初的那几年里,浪漫的爱情会将你们粘合在一起,使得你们愿意和彼此一起度过接下来的时光,面对可能的困难。
如果在一开始没有足够的浪漫感情,你们之间的基础可能很难对抗未来生活里的种种磨耗。
③道德视角
性格决定了能否相处,爱情满足了欲望和需求,而在这个“自我实现”的时代,能否实现一段美满的婚姻,道德的作用重新变得重要。
好的婚姻是一个机会,我们能够从中重新发现自己,认识到自己原来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好相处。
而一对好的伴侣能够正视、沟通彼此的缺点,认真处理自己的那些缺点,学会更加不自私地对待对方。
在这三种视角中,在前两者上我们并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
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往往是相对固定的,很难改变,更不要指望你能够改变对方;爱情往往也是无法人为操纵的,它很难被“培养”。
只有在道德视角上,人们能够在改变上做出努力,使自己在这段关系中抵抗那些天性中自私、邪恶的部分,互相支持和促进,度过一生。
写在最后
或许,我们不必为那57.5%的数据太过焦虑。
就像婚姻从“搭伙过日子”走到“灵魂伴侣”的演变史,本身就藏着人类对“活得更好”的永恒渴望。
曾经,我们需要婚姻抵御生存的风浪;如今,我们期待婚姻接住内心的需求 —— 那些关于被理解、被珍视、被允许做自己的期待,从来都不是矫情,而是文明递进里,人类对 “完整” 的本能向往。
苏格拉底说坏老婆会让人成为哲学家,放在今天看,或许是说:那些吵到哑口无言的夜晚,终究会教会我们两件事 —— 要么学会与另一个人好好相处,要么学会与自己好好告别。
前者是经营的智慧,后者是转身的勇气,而这两种能力,本质上都是对 “自我” 的负责。
有人在婚姻里修修补补,有人在转身时体面告别。
无论哪一种,都比 “在将就里耗尽一生” 更接近生活的本真。
毕竟,婚姻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用一张结婚证绑定一生,而是给我们一个机会 —— 在爱里看清自己,在关系里学会成长。
对我个人而言,尽管偶尔我也会觉得可能永远遇不到那个想结婚的人,但我仍然相信总有一个人会走进我的世界——改变我。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