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笨蛋水母
OBDSM.COM

字母圈别让受害者心态毁了关系!

“受害者心态”是毁掉关系最快的方式之一——它不需要真的有虐待、背叛或拒绝,只要你心里认定“自己没权力,别人都在针对我”,这种心态就能生根发芽。一旦你脑子里有了这个“剧情”,每一次互动都会被你用“怀疑”和“只挑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来过滤:不管对方怎么做,你都能找出“他在害我”的证据。

字母圈别让受害者心态毁了关系!

有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特别能说明这事:
研究者跟参与者说“要在你脸上画一道疤”,还让他们对着镜子看了疤的样子,然后派他们去房间里跟陌生人互动。但参与者不知道,其实在他们离开座位前,脸上的疤早就被擦掉了。结果呢?好多人回来后坚定地说“刚才别人老盯着我看,还评判我,对我态度特别不一样”——其实他们脸上啥也没有,真正变的,是他们“觉得别人会怎么看自己”的预期。

受害者心态就是这么运作的:还没跟人说话,你就先在心里编好了“剧情”。
比如你认定“没有主导者会尊重我”,那对方回消息慢了、或者沉默了一下,你就会觉得“看,果然不尊重我”;要是你觉得“臣服者都只想利用我”,那就算对方对你好、愿意付出,你也会觉得“这是在算计我”。你会把那些“不好不坏”甚至“明明是好意”的行为,都扭曲成“印证自己恐惧的证据”。至于实际互动是什么样的?根本不重要——你心里的“剧情”永远赢。

这种心态的危害是双重的:
第一,会在关系开始前就把它搞砸。你根本没法真正“看见”对方,因为你满脑子都在找“他要拒绝我、伤害我”的信号,连对方的善意都看不见;
第二,会让你彻底失去主动权。一旦你把自己定位成“受害者”,就等于把自己的权力拱手让人——你不再是“能做选择的成年人”,而是“等着下一次被伤害的人”,只会被动反应,不会主动解决问题。

在字母圈里,这问题更棘手——因为权力交换本来就是关系的核心结构。
要是你带着“我随时会被抛弃”的想法进入关系,对方语气稍微变一点、互动节奏调整一下,你就会觉得“果然是要丢下我了”;要是你认定“别人只会利用我的角色”,那就算对方认真跟你商量规则,你也会觉得“是在给我挖坑”。最后,你们的互动模式,根本不是“一起商量好的样子”,而是你把自己的恐惧“演了一遍”。

这还不只是“你一个人的事”——它会影响整个圈子。
陷在受害者心态里的人,常常会把自己的“剧情”到处说: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会说成“又有人欺负我、不把我当回事”。他们的社交动态里全是抱怨,身边的人也会被硬塞进“他们没选过的角色”里——比如你跟他意见不一样,突然就成了他“剧情里的反派”,好像你真的在针对他。

抓着这种心态不放,根本保护不了自己,也挡不住伤害——反而会让你一直困在同样的模式里,反复“回味”那些伤害,哪怕根本没新的坏事发生。你会把“自己是个受害者”当成“身份标签”,越陷越深,形成恶性循环:越觉得自己受害,越会找证据,找完证据更觉得自己受害。

打破这种循环意味着你需要认清现实
你得问自己:我现在的反应,是针对“刚发生的事”吗?还是“早在事情发生前,我就已经编好剧情,认定会这样了”?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预设在主导一切”,但要是不面对这点,永远都没法改变。

重新拿回主动权,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时刻”,大多时候都是“不起眼的小举动”:
比如留意“我现在是在跟眼前的人互动,还是在跟过去的伤害较劲”;比如有时候突然反应过来“哦,我刚才想错了,他根本不是那个意思”——这不是失败,这是进步啊。

不管是字母圈关系,还是其他亲密关系,要是你想拥有更好的联结,就得先停下脑子里“别人要伤害我”的预设剧情——别等对方开口,就先把人想成坏人。看看“实际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你认定会发生什么”。

你不是“必须一直当受害者”——只要你愿意放下这个角色,情况就会变。要是你一直抓着这个角色不放,那不管是多好的关系、多靠谱的伴侣,还是多包容的圈子,都没法给你“你一直想要的认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笨蛋水母 » 字母圈别让受害者心态毁了关系!

笨蛋水母

真实 稳定 安全 健康

品牌道具同好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