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爱骗自己“只要没坏心眼,就没关系”。比如对方惹你不舒服了,你会劝自己“他不是故意的”“他心里是在乎我的,只是压力大”。这话有时候是真的,但你身体的本能反应,不会因为一句“我不是故意的”就平复——它只认“实际发生了什么”。
你想想:有人可能反复跟你说“我超爱你,绝不会伤害你”,可他说话的语气、做事的方式,就是让你心里发慌。这时候你的身体不会想“没事,他是好意”,只会诚实反应:心里紧巴巴的,肚子发沉,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我太敏感了”。
要是这种事反复发生——同样的话、同样的做法,那“我不是故意的”就越来越没分量了。这时候“给你造成的影响”才是唯一重要的事。重点不是“他有没有恶意”,而是“你一次次被搞得不舒服”这个结果。
心理学里早就说过这事:我们对自己,总看“初衷”;对别人,却只看“行动”。比如你自己没做好事,会说“我本来是想帮他的”;但别人没做好,你就会想“他怎么能这么做”。所以有些人可能真觉得自己“在对别人好”,可他们的行动却总让人觉得“被忽视、被伤害”——对他们来说“初衷是好的”,但对你来说“伤害已经造成了”。
更关键的是:如果同样的行为反复出现,哪怕每次都“不是故意的”,也会变成“固定模式”。模式一旦形成,你就会开始“预判”——下次跟他相处,你不会期待“安全”,反而会等着“又要不舒服了”。这就是为什么你会越来越焦虑,一碰到类似的事就紧张,甚至对感情越来越没安全感。
感情里这种情况太常见了:
– 伴侣偶尔吼你,事后道歉说“我没控制住”,结果下次还这样;
– 朋友总放你鸽子,却一直说“你对我来说特别重要”;
– 父母嘴上说“爱你”,却总批评你、跟你冷战。
这些情况里,对方不一定是“故意要坏”,甚至可能真的觉得自己“在为你好”。但结果都一样:最后是你在扛着那些不舒服的情绪,自己难受。
这时候就该“设边界”了。边界不管“他是不是好意”,只问你两个问题:“我现在是什么感受?这种感受我能一直忍吗?”如果答案是“不能忍”,那就要改变——不然你就是在骗自己“再等等就好了”,用幻想的希望,逼着自己留在痛苦里。
很多人会忍这种“无心的伤害”,因为“习惯了”。比如你小时候得到的爱,就带着“忽冷忽热”或“偶尔的伤害”,那你就会慢慢觉得“感情里有点痛很正常”。所以现在有人跟你说“我不是故意的”,你会下意识觉得“这很平常”,甚至为对方的伤害找借口——其实是怕承认“这段关系让我不舒服”,更怕失去这段关系。
但你要明白:就算对方真的没打算伤害你,他的行为给你带来的负担,也可能已经超出你能承受的范围。这两件事可以同时存在:他没坏心,可你就是难受。你不用骂他“是坏人”,也可以坦诚“我需要保护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在为别人的行为找借口,比如反复说“他心里是好的”,那不如停下来问问自己:你实际过的是什么日子?他那些反复出现的行为,到底在告诉你什么?跟他在一起时,你的身体是放松的、踏实的,还是一直提着心,等着“下一次不舒服”?
意图可以解释行为,但并不能消除影响。行动才是你真实的生活——到最后,只有这份真实,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