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不会有和我一样的经历。
衣柜最深处挂着的一件旧大衣,是前几年狠下心斥「巨资」买来的很喜欢的款式,但如今领口不再舒展,版型也已经过时。每次整理衣柜时,总想着「说不定还能穿」,便一次次将它留下,直到衣柜塞的拥挤,直到搬家时成为了负担。
看着堆成山的行李,终于下定决心将这件大衣放进捐赠箱。当双手空出来的那一刻,或许有些惋惜,但更多的是卸下重担的轻松。很多时候,「拥有」带来的并非安心,而是无形的牵绊。
「拥有」会催生出自我消耗。
拥有常常被等同于稳定,一件大衣,一段关系,一个编制,让我们获得了安全感。可是,人类存在「损失厌恶」的本能,即对失去的恐惧远远大于拥有的喜悦。因此,一旦拥有,我们会拼命想要抓住,耗费心力去维持现状。
就像那件大衣,我们小心翼翼把它保护起来,怕它被弄脏,怕它被压出折痕,怕辜负了当初拥有时的欢喜,于是在占有的执念里,不自觉的绷紧了神经。
也像在一段关系里,我们患得患失,对方晚回消息就辗转难眠,偶尔态度冷淡便反复自我怀疑。总觉得拥有了,就不能失去。在这份执念里,一不小心就活成了对方情绪的附属品。
「拥有」其实是太虚幻境。
在之前变与不变一篇中,我们就讨论过,「变是宿命,雨会停,烟花易冷,太阳会落山,多巴胺会枯竭,肉身会衰老,承诺会崩解。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物质财富可能贬值,情感关系可能变质,地位成就可能崩塌,万事万物都是流动的,所以我们又能拥有什么呢?
读《红楼梦》就有很强烈的感受,贾府从拥有到失去的过程,仿佛一场梦境。书中太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也蕴含了真假有无相互转化的哲理。太虚幻境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执着于外在物质和名利等所谓的「拥有」,因为那些可能像梦境一样,看似真实,实则无常且易逝。
「失去」像一瓢冷水,浇灭我们的执念。
遵循变化的逻辑,拥有必然伴随着失去。当我们还沉浸在拥有的太虚幻境中,失去就已经做好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它像一瓢冷水从头浇下,痛苦不言而喻。
但痛苦终究是短暂的,在漫长的未来,我们还是会清醒起来。一件物品的遗失,一个朋友的走散,一位亲人的离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阅历的增加,我们会慢慢释怀,甚至感到轻松。
不再为了迎合别人改变自己,所以活得坦荡;不再执着于无法挽留的过往,所以内心平静;不再把安全感寄托在外界,所以学会了自我支撑。这时候才懂,失去不是终点,而是让我们从繁杂的执念中抽离,看清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失去」更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自己,修炼内心。
失去时的阵痛,往往会逼迫我们跳出惯性的舒适区,重新审视自己。一位哲学家说过「未经审视的的人生不值得过」,失去恰恰给了我们审视的机会。
就像那件大衣的失去,更倾向于是我们的主动选择,这种主动就需要我们承担选择后的一切后果。或许某天潮流轮回,那件大衣又可以派上用场,留下它你就成了街上最靓的仔;又或许你精心呵护,为了它耗费很多精力,却在某天发现袖口被虫子咬得破烂不堪,再也不能穿。谁知道呢?可是,接纳两种后果所产生的情绪波动,是需要我们花力气去修炼的。
失去的痛苦不可否认,我并不是非要加点佐料美化它,熬一碗鸡汤灌醉你。只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经历失去的痛,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对我们整个人生来说,不能说没有意义。
人生就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一边选择一边放弃。无论拥有或失去,愿我们都能找到内心的安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