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经常会被问到,你这个园林专业,是不是以后当园丁剪冬青呀,解释是做景观设计、城市绿化规划,对方大概率还是一脸:喔,就是种树的呀。

后来也就不再解释了,因为毕业之后,没有一平米绿地需要我去设计。看着家里瘦成电线杆的多肉,往往也会自我怀疑,学了好几年的种树,结果连一盆花都养不好。
吐槽归吐槽,我还是会在内心庆幸和感恩,自己学了园林。
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渺小碳基生物的血脉渐渐觉醒,对自然与植物的亲近感越来越强烈。而园林专业像给这种本能装上了放大镜,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自然和植物的美。
没学园林前,看树就是树,见花就是花,顶多感叹一句「这花真好看」。学园林后,能随口说出行道树的名字,知道它几月开花,果实什么颜色。路过公园,会下意识观察植物配置是否符合生态习性。对自然的敏感,像一颗大大彩蛋,是园林专业的馈赠。
另一方面,植物天生拥有很难让人厌恶的气质,即使被过敏和鼻炎折磨着,你也不会将责任轻易归咎于无辜的蒿草,毕竟它可能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数百万年。要怪就怪我们看上了它生命力顽强、能防风固沙的优点,为了达到治沙目的而大面积播种。
和它们相处简单而治愈。不会有复杂的情绪和要求,也不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压力。只要你给它阳光、水和一点点关心,它就会用最直接的方式回应你:长出新叶,开出小花。
因此,在这个行色匆匆、人心浮躁的时代,如果你正被外界的喧嚣和内心的焦虑裹挟着前进,不妨看看窗外的植物,像它们一样生活。
保持静默,学会独处
植物是世界上最静默的生命。它们无法像动物迁徙躲避寒冷和风雨,无法像人类一样言说表达诉求,却在亿万年的时光里,不徐不疾,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世界交流。
而我们每天被各种信息轰炸,平均注意力持续时间已从 2000 年的 12 秒下降至 8 秒,很难静下心来思考和感受。像植物一样生活,就是要在喧嚣中学会静默。
静默,意味着要给自己留出独处的时间。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远离手机和电脑,做什么都可以,最好能让自己进入心流,至少半小时。在独处的过程中,与自己对话,梳理思绪,找到内心的平静。
顺应自然,积蓄力量
植物是最会顺应自然的生命。它们无法控制天气的变化,一颗小草面对狂风暴雨,总不能和乌云谈判,你换个地方下雨吧,它只能长在那,被折磨的七荤八素后,也不抱怨,风雨过后,默默长出新叶。
我们呢,遇到一点挫折,就骂骂咧咧,抱怨这操蛋的世界,凭什么啊。就像一只被雨淋湿的猫,炸着毛,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可抱怨过后,除了让自己更狼狈,又能改变什么呢?像植物一样生活,就是顺应自然,接受生活的不确定。
顺应,不是放弃努力,躺平摆烂,而是把宝贵的精力从无法控制的外部世界收回来,放回可以掌控的自己身上。
而积蓄力量的核心就在于建立清晰的边界,学会课题分离,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屏蔽和取关让你焦虑的信息,对耗费心神的人和事勇敢说不。
从不迎合,专注当下
千万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方式。迎春花先开花后长叶,腊梅夏季休眠冬季绽放,汪曾祺笔下的栀子花说:去你 X 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的痛痛快快。它们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应该和必须。即使一朵野花,也不会因为没人欣赏而吝啬开放,它只专注于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
而我们总活在别人的期待中,羡慕别人的花期比自己早,焦虑自己的果实不如别人甜。时间是人类的特权,但也正因为这项特权,我们的大脑不停的翻旧账和瞎琢磨,活在过去的悔恨和未来的焦虑中,唯独错过了唯一真实的当下。
当你问一棵树现在几点、今天几号,它大概率会被问傻,现在就是现在啊!它不会纠结昨天的风雨,也不会担忧明天的太阳,只单纯的存在着。
像植物一样生活,就是不去迎合任何人,不去创造时间,只专注于与当下生命直接相关的事:向下扎根、吸收阳光和水分。
说到这,我想推荐一本书《当下的力量》,其中有几个核心方法,能帮我们找回植物般的专注:
1.成为思维的观察者。当你发现自己在胡思乱想时,不要去评判或卷入那些想法,而是试着退后一步,像观察天上的云一样观察它,允许它的存在。
2.通过身体感受当下。思维总是在过去或未来游荡,而身体永远在当下。当你焦虑时,你可以感受你的呼吸、双脚与地面的接触,或者认真听三种不同的声音等等。
3.接纳并顺应现实。对于无法改变的外部环境,比如下雨,任何抱怨和抗拒都是在浪费精力。接纳它,然后将注意力转移到你能控制的部分,比如带伞。
植物的智慧并不高深,像它们一样生活,吃饭睡觉晒太阳。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