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总在琢磨“信任”这个词,尤其是在权力交换关系里。不管是在癖好圈子的聊天里,还是和处于传统关系的朋友聊天,我总听到有人说“我大概信他吧”“有些事信他,有些事不信”——每次听到这话,我都会顿一下。
因为我慢慢明白一个道理:信任从来不是“可多可少”的渐变过程,它要么是“全然相信”,要么就是“没有真正信任”。
我解释下为什么这么说:当我们说“大概信一个人”时,其实只是“在关系的某些方面感到安全”而已。比如可能信他管钱,但不信他能接住自己的情绪;或者信他在外面会坦诚,但不信他能守住自己的秘密。这根本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信任”,只是“把信任拆成小块,只敢给其中一块”,本质上是在“管理风险”,不是真的放心。
但真正的、完整的信任——尤其是在权力交换关系里——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你要是只“部分信任”一个人,怎么可能放心把自己的身体、决定权、日常约定、边界底线,甚至自己的精力都交给他?至少没法“安全地交付”。在双方自愿的主仆关系里,权力是你主动、清醒地交出去的,但前提是“地基得稳”——这个地基,就是“毫无保留、始终坚定的信任”。
所以说“我大概信我的master”,本质上其实是在说“我还没准备好全然交付自己”——这本身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假装自己已经全然交付了”。而且要搞清楚:信任不是“没有恐惧、没有怀疑”,而是“哪怕害怕、哪怕有疑问,也相信对方会为你着想”——哪怕情况很难,哪怕你处于脆弱的状态,哪怕你没盯着他,也相信他不会辜负你。
要是信任里有“裂缝”,该做的是“正视它”,而不是“逃避或指责”。一个好的dom或master,会明白信任是靠“始终如一的行动、坦诚和在乎”慢慢挣来的;一个好的sub,也该尊重自己的直觉——觉得不对劲时就说出来。这种“有话直说”的透明感,才能慢慢建立起“权力交换需要的深度信任”,让你敢放心交付自己。
所以要是你发现自己总说“我大概信他”,不如停下来问问自己:
– 哪些地方我不信他?为什么不信?
– 要做些什么,才能填补这份不信任?
– 这个人,真的是我能全然交付自己的人吗?
因为在“需要转移权力”的d/s关系里,容不得“半真半假的信任”。信任就像你脚下的地面,要是地面晃悠悠的,整个关系的架子都可能塌。我们得对得起“信任”这两个字,把它当成该珍视的东西——它不是“图方便的工具”,也不是“要打勾的清单”,而是“活的、在呼吸的联结”。要么全然相信,要么就坦诚“还没准备好”,没有中间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