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到有人事事都要安排、每个细节都要插手时,很容易给他们贴上“控制欲强”的标签。但很多时候,这其实是一种应对方式,当外部世界充满不确定时,他们试图通过掌控身边的一切来让自己感觉稳定。

对许多人来说,控制的需求往往源于恐惧:害怕受伤,害怕失去,害怕自己不够好。创伤会加深这些恐惧,让焦虑在内心暗暗涌动,使人难以踏实。在这种情况下,掌握一些可控的事,往往是他们少数能抓住的安全感。而他们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驱动行为的其实是恐惧。
所以,与其把控制看作一种缺点,不如换个角度问:他们到底在保护自己免于什么?什么事情让他们觉得若没有规则与结构,就根本无法面对?
当我们从评判转向共情时,就会发现,那些让人感到“烦人”的行为背后,藏着的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挣扎。最治愈的方式,并不是劝他们“放下控制”,而是为他们留出空间,让他们慢慢看清、梳理自己心里的恐惧。
疗愈不是强迫自己或他人放手,而是理解“为什么一开始需要抓得这么紧”,并愿意对那个仍旧不安的部分报以善意和耐心。当我们学会在恐惧出现时依然陪伴自己,就为真正的疗愈打开了门。恐惧并不能定义我们,能够与恐惧共处的能力,才真正塑造了我们。
所以,当你遇见一个过于紧抓不放的人,请记得:他们只是想在长久不安全的世界里,为自己建起一点点防护。最温柔的治愈,也许不是告诉他们“别怕”,而是告诉他们:“你并不孤单。”而在那一刻,他们的手,才会慢慢松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