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自夸”就是有自信——比如做成一件事,小声跟自己说“还行”,那一秒会有点骄傲。
可要是你从小在“没人在意你感受”的环境里长大,那一秒的骄傲根本留不住,刚冒出来就没了。甚至会觉得“这种骄傲的感觉很别扭,好像做错了什么”。小时候,我们怎么看自己,全靠别人怎么对我们:要是你难过的时候有人在意,你就会知道“我的情绪是重要的”;可要是没人当回事,你就会慢慢觉得“我的好也不值得被看见”。
所以现在长大了,就算你想自己夸自己,也总觉得“没底气”。你跟自己说“我做得不错”,心里却会冒出来一个声音反问“真的吗?”——这都是小时候“没人认可你”留下的影子,想忽略都难。
其实“给自己认可”,本质是停下来跟自己说“我很重要,我做的这件事值得被看见”。可要是小时候没人这么对你,你会觉得“这么说很不自然”,所以很多人干脆躲开——要么把标准定得更高,跟自己说“这根本不算什么”;要么直接跳过“成就感”的时刻,满脑子都是“这不算数”“换个人也能做到”。
要打破这种“自我否定”的习惯,真的要花功夫。得停下来跟自己较真:“不,这件事是我做的,我就是做到了。”不是因为做得多完美,也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厉害,而是因为小时候的你,本该听到这样的肯定,却没听到——现在你要替过去的自己补回来。
一开始肯定会觉得“很尴尬”:可能在心里说完就脸红,可能写下来看着像假话。但这很正常,你其实是在学一门“小时候家里没人教过的语言”,不可能一下子就说得流利。
可每一次你愿意“说出自己的好”,都是在打破曾经罩着你的“沉默”——你在跟自己说一个“别人没说过的真相”:你值得被自己骄傲。
而且这份“自我肯定”,比别人任何一句夸奖都重要。因为当你能真心夸自己的时候,心里那些“空落落”的地方会慢慢被填满。你不用再等别人来证明“你很棒”,因为你终于能听到自己说“我真的做得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