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笨蛋水母
OBDSM.COM

不是故意搞砸,却总把生活弄乱?

没人会每天醒来就计划“今天要把自己的生活搞砸”,也不会坐在那儿想“咱们把今天弄得一团糟吧”。自我破坏从来不是这么直接的——它是从那些“看起来根本不像决定”的小选择里,慢慢钻进来的。

不是故意搞砸,却总把生活弄乱?

比如你跟自己说“明天再给TA打电话”,结果明天拖到下周;比如你安慰自己“就这一次不健身”,后来却纳闷“怎么总没力气”;比如你故意不把项目做完,因为“半成品就没人能说它不够好”。这些事都特别平常,甚至有点不起眼,可偏偏就是这种“普通”,让它特别容易得逞。

我们总觉得“搞砸自己”得是像电影里那样“大爆炸式”的场面,其实根本不是。自我破坏就是一次次的“犹豫”,一次次的“退一步”。

这种犹豫会出现在各种场景里:
– 感情里:明明关系要变近了,却故意吵架,或者突然躲远;
– 想要变好时:比如在戒瘾、调整状态,却骗自己“我该休息一下”,心里明明清楚“这种休息以前就毁过我”;
– 跟家人相处:总陷入老一套的争吵,明明知道吵了也没用,可就是习惯了这种“熟悉的别扭”;
– 工作中:拖拖拉拉,用刷手机分心,要么怪“时机不对”,要么怪“压力太大”,就是不肯动手。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答案是“恐惧”——不是那种让你从着火的房子里逃跑的“大喊大叫的恐惧”,而是“小声嘀咕的恐惧”:怕失败,怕被拒绝,怕丢人,怕别人觉得“你不够好”。

这些恐惧往往都有源头:可能小时候努力了反而被批评,所以你学会了“别太认真尝试”;可能以前在感情里“做自己就会被抛弃”,所以你学会了“藏起真实的样子”。这些过去的经历像烙印一样跟着你,哪怕过了很多年,你自己都没意识到,它们还在影响你的选择。

最麻烦的是,当你在“自我破坏”时,根本不觉得这是在搞砸自己——反而觉得“这很聪明”“是在保护自己”。你会跟自己说“这样很理性”:“干嘛要冒险失败呢?”“要是敞开心扉最后还是分开,那还不如不开始”“反正大概率成不了,费那劲干嘛?”

这套逻辑听着很安心,可你看看结果就知道了:你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比想要的小一圈”的样子,还没上场呢,就先把“会输”这件事定下来了。

而残酷的真相是:自我破坏根本没法避免痛苦,反而会“保证你一定痛苦”。你怕失败,所以干脆不开始,可“没试过的遗憾”比“失败的难过”更磨人;你怕感情受伤,所以把心关起来,最后连“被温暖的可能”都没了;你以为自己在“避开问题”,其实是在别人还没给你设障碍前,先给自己挖了坑。

那要怎么改变呢?不用搞什么宏大的计划,也不用列十步流程——从“留意”开始就好。每次想退一步的时候,先停一下,问自己:“这真的是危险,还是我只是在躲麻烦?”

从小事开始做:
– 聊天时别想着“赶紧结束”,多聊五分钟;
– 把一直拖着没做完的事收尾,就算做得不完美也没关系;
– 找一个人,说说你平时不敢说的恐惧。

每一次你顶着“不舒服”的感觉往前走,都是在告诉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能扛住”——这才是真正的“重置”。

其实,停止自我破坏不是要“变得毫无畏惧”——恐惧永远都会在。关键是“你要掌控方向,而不是让恐惧牵着走”。每次你面对心里“不想动”的阻力时就会发现:不舒服不会把你打垮,但一直退缩,只会让你困在原地。

总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岔路口:要么选“熟悉的自我破坏”,虽然安全,却注定会输;要么选“直面可能的拒绝和失败”,虽然会有点疼,但能打开新的门。那种“疼”是暂时的,可它能带你去新的地方。

而另一个选择呢?会一天天地耗着你,偷走你梦想中的生活。只有一条路能带你成长,带你找到真正的连接,带你活成“自己知道能成为的样子”——那就是别再让“自我破坏”当你的拦路虎。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笨蛋水母 » 不是故意搞砸,却总把生活弄乱?

笨蛋水母

真实 稳定 安全 健康

品牌道具同好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