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你在乎的人陷入困境,尤其是当他们经历的痛苦曾是你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时,难免会揪心。这种痛苦,源自一种本能的冲动,你想要伸出援手,给她个避风港,甚至想替他们扛下苦难。虽然这种本能出于善意,但它往往会带来代价,既伤害了你,也未必能帮助到对方。

对于那些曾经历创伤的人来说,这种冲动或许更加强烈。当你曾经遭遇过痛苦或被抛弃,你对他人的痛苦会更敏感。你看见某个人在挣扎,身体里的每一根神经都会告诉你去帮他一把。但有时候,这股冲动不仅仅是为了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我们自己。它源自于我们想要治愈那些从未完全愈合的伤口,想要改写那些没有人来拯救我们的遗憾。
可不管我们多么渴望去拯救某人,真正的改变必须来自于他们自己。有时候,拯救别人并不只是想帮对方,反而是希望通过拯救别人,来缓解内心的痛楚,试图填补那个缺憾。
以“救世主”模式为例,给别人提供庇护听起来是高尚的行为,但当对方没有准备好,或者不愿意采取行动朝着自己的康复迈进时,我们的努力便会变成挫败、疲惫与怨恨。创伤模糊了界限,让我们难以分清,自己到底是出于同情在行动,还是在试图平复自己未曾愈合的伤痛。
事实上,给予支持与试图拯救一个人是截然不同的。支持尊重他人的自主,而拯救则可能剥夺这一点。给自己立好边界,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在乎,而是意味着我们意识到,能帮助他的,只有他自己。
看着别人挣扎真的很难,尤其是当他们的痛苦像是自己曾经的回响。但我们该学的并不是试图去拯救任何人,而是学会与那份痛苦共处,给予爱而不失去自己,并相信他们最终会找到属于他们的路,就像你曾经找到了自己的路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