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大多数人并不是因为喜欢孤独才选择孤立,而是因为“靠近别人”这件事太冒险了。
脆弱,好像意味着危险。
他们在过去的经历里学会了:伸出手,可能会换来拒绝、被看穿,或者失望。于是,他们选择沉默。让自己忙碌,假装无所谓,告诉自己“别人不会懂”,即便懂了,也不会回应。
可在心底深处,其实仍然有个安静的渴望:希望会有人愿意先迈出一步,看穿沉默和伪装,主动走近自己。
这种场景比你想象的常见。两个人面对面坐着,明明都渴望亲近,却谁都不开口。不是冷漠,也不是无情,而是害怕受伤。
如果你曾经经历过关系里的创伤,这种模式就更容易根深蒂固。你不仅学会了小心翼翼,甚至把“亲近”当成了“危险”。你可能曾经付出太多、信任太快,或者在不安全的关系里停留太久。于是,现在你开始犹豫、观望,对自己说:“还是再等等吧。”
可等得越久,就越容易陷进另一种痛苦里。你会觉得没人会来,觉得只有自己被困住,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那个“有问题的人”。
其实,你不是。渴望靠近,却一时不知道怎么靠近别人,这不是缺陷;需要别人慢一点、温柔一点,这也不代表你不完整。
问题在于,如果所有人都在等,就什么也不会发生。
有时候,疗愈恰恰要求我们去做那些“不舒服但其实安全”的尝试。发一条消息,问一个问题,或者直白地说一句:
“我很想要一段真实的关系,但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开始。”
这不是软弱,而是勇气。
因为连接,不会在等待里发生,只会在尝试里出现。
是的,尝试意味着风险。可一直孤独,本身就是更大的风险。毕竟,我们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隔绝,而是亲近。